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和谐寿州 发布于2015-6-2 14:06 17341 次浏览 17 位用户参与讨论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长丰姓氏志
! y- Z/ h% I2 @6 i0 _' ~3 W6 B5 X. f3 s! u5 c  k4 U
                                                前言
2 O% P' S2 ]9 r2 F( `* A* K" j. S+ D! [+ ?( U% B3 E
  钩沉古今,于家谱中恢复历史原貌,让大家分享宗族知识,以飨广大读者,是编辑《长丰县姓氏志》一书的初衷。
: F& f8 @5 K( h- }: ~, J4 O" ^6 Q% x8 R+ G
  家谱渊源,脉络繁杂,悉心梳理,方成此文,告竣之际,无限欣喜!
. R# }3 s. Z! e, A  y! e  S
9 x4 \" F2 V& F, L+ ?$ E9 G
, H, P7 E3 m' z" {9 Z  1.《姚姓宗谱—长丰分谱》简介* K/ n& r% F( d0 g% b# {& V0 e# c
5 x' x. y1 o' t" h/ o
  《姚姓宗谱-长丰分谱》于2010年7月开始编撰,同年12月底初稿告竣。
) T5 E$ y* R: o$ X! K& Y8 j# @* g; `
  本套宗谱共分为14卷,主要记载了长丰境内姚氏族人的分支脉络。其中17世前的人员只绘了简图,以明分支脉络。17世后的人员既有简图,又列了简表,介绍了族人的简介。! v" O0 q1 W% s6 t3 ?5 d6 ^7 n4 r
  D4 c' T! @- ?9 i1 J' ~5 n
  长丰境内的姚姓始迁祖不一。其中庄墓东壁城姚姓支系始迁祖为姚凯、姚奉。此二人的曾祖父为姚柯斗,据凤阳考城姚氏宗谱记载,姚柯斗是在明初由江西萍乡市斗口镇迁入凤阳考城,至姚凯、姚凤已为**。又据壁城姚氏发展的代数看,此二人迁入壁城的时间为明朝中期。
' Q, q) k: C! V* [3 t( R曹庵姚巷支系始迁祖为姚祥。据姚巷家谱记载,姚巷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枣林庄人。明初大移民时,随兄弟迁至安徽寿县隐贤集,不久又迁至曹庵。
7 u* ]* L1 ~. N, t; B7 b. _  @. n, w) ~2 a& J
  柘塘东许、水湖镇姚户支系,均为fun88八一乡姚圩的分支,始迁祖及迁入时间不详。1 l$ q/ {# ?, L  B+ @2 C" ]

* L0 g; I: L% V  史院集姚氏支系,始迁祖及迁移时间不详。
7 `' d  S4 g$ G. ~* p
) i5 e1 S6 C1 i  罗塘乡樊祠、尹集、杨公晋圭郢姚氏支系,均为淮南姚家湾分支,始迁祖及迁移时间不详。
6 ?3 c! Q( R3 T; T) M. ~
9 l  n0 f% ]2 y# o
* p, D8 a: t' t  a: Z    2.寿县现有姓氏有347,户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
4 l! M8 `8 o9 q  r2 i
- r% l( Q$ Z% ~  南宋150年间,此地先后与金、元隔河相望,战争频仍,人民死亡流离,不可胜数。元代暴政90年,民不得休生养息。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安丰路所辖8县1州(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fun88、怀远、钟离、濠州)仅有户17992,口97611,地旷远而人至稀。元末,此地复为战冲,备受蹂躏。徐贲(明初任河南左布政使)诗《舟行经寿州》有句云:“问知古寿春,地经百战后。群孽当倡乱,受祸此为首;彼时土产民,十无一二有。田野满蒿莱,无复识田亩”。 ) k: u! L" D  o  H  B1 I# [  s

3 ?8 v( b$ \( O2 e0 |/ k1 @( {# P  明太祖建都金陵后,为充实帝乡中都临濠府所属州县,即大规模组织移民。《明史•食货志》云:“其人逃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者曰移徙”。又云:“太祖时移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三年,徙苏州、松江、嘉兴、杭州无业者田临濠”;次年,“徙江南富户十四万田临濠”(时朱元璋拟迁都中都临濠)。《明史•食货志》称之为“本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八年(公元1375年)“宥杂犯死罪以下,官犯私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九年,“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徙江南民田淮南,赐钞备农具复三年”。除上述移民外,自洪武至永乐,尚有多次调卫屯田。据《嘉靖寿州志》记载:寿州卫5所,屯田1831顷又10亩(每顷100亩)。当时每卫所约兵千人,另有“舍余”(官兵的家属),分旗计口划地,按田给牛、种、免赋,世为屯户。其后无战争,屯户即落籍当地。清代逐步撤卫所,改军屯为民屯。明初的移民、屯户后裔,600余年间,繁衍逾20世。 / b& ~, Y+ \9 S# N3 D. S/ [6 V

- N3 W9 j1 ^+ t( b0 G& `
3 L3 |) j% G+ g" u4 Y0 h
% a5 V( _0 ?5 E& k; X1 F+ u8 U' ^   一、汉族姓氏渊源简例 3 v" }7 p. W( [

0 A, q8 }+ W1 |  土著,古淮夷之民,久已无考。而旧家世族,以宗谱多散佚,殊难求全,今勉述若干例,以俟将来补阙正谬。  
" E! b# P0 d. t: Y7 y3 s$ a# b # r3 d- E* M, `. v! |1 b
   1.熊氏
9 E: p$ q3 u8 M% W: k9 L; {* s& V" \, {) t! g, I- `" l. S; m# r
熊氏分居于双桥、堰口、三觉、双庙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帝颛顼氏后代季连,姓;传至商末有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封其孙熊绎于荆地为楚国,公族以为姓,以熊为氏。
/ F2 p3 f$ A! `' o8 l) h( h+ U) O
    2 .楚氏
1 D$ G; F/ _. ]% t9 e& @
- h  j* B: S8 g8 o4 k7 t; R 楚氏分居于双桥、三觉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姓,楚王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者(“楚”,读音“雏”)。  A& n1 ?# W' t8 G7 A8 w6 T( ]
) \+ F: W: @- ?/ \9 b  J% j
    3.袁氏 ( K, J( Y1 g+ u$ {. _% z: D
9 G5 h* T' ]6 S$ T
袁氏源于妫姓,帝舜的后裔。周武王克殷纣,求其后以奉祀帝舜,得妫满,封之于陈,为胡公。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犀侯十世庶孙名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祖名为氏即爰氏;爰袁相通,乃有袁氏。或曰,陈公子有为大夫食采袁乡者,因自别为袁氏。寿州袁氏,据明初《袁洪先茔碑记》:其祖先来自齐鲁,后有仕于宋者,世居三沟村。袁洪,从明太祖征战有功,进荣禄大夫,后军左都督,并赐钞锭饰其先茔,即袁家老坟。今顾家寨、梨树店、枸杞园广袤十余里间,为袁氏聚居处,其西北为袁家湖。 ( ?: t! Z. ~2 P8 n

. M* d0 z) b# k9 Z! A: Z    4.吕氏
3 |1 E, m1 D# u% ]8 Q" s" {1 k; a. P/ I4 i+ P
古有吕国,在豫西。传为炎帝后裔四岳之封国,虞、夏、商、周为列侯,姜姓。太公望姜尚为吕人,亦称吕尚。春秋初,楚灭吕,吕人不忘其国,因以国名为氏。或曰: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太公尚其后也。《嘉靖寿州志》载:吕龟祥,其先河南洛阳人,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龟祥登进士,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于民,民爱而留之,不忍舍去,遂家焉,其子孙多显宦。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1003年)寿州人吕夷简中进士,为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时任宰相,其子孙数代均为名宦。南宋绍兴年间,又有吕本中,诗人,世称东莱先生。今寿县吕氏,多居于瓦埠、菱角等地。
' q( c3 t0 n4 \+ v2 J
# z6 s$ N! Y! F; H    5.孙氏 : O9 \& W) _0 e+ n
8 C3 e( T' R9 m! d& ]
  孙氏系出多源。其一出姬姓,周武王封弟康叔于卫(今河南省北部),八传至卫武公,有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以祖名命氏,即孙氏。其二出辈姓,楚令尹蔿敖,字孙叔,即孙叔敖,为楚君蚡冒五世孙,后蔿敖之子孙即以祖名称孙氏;孙叔敖死后,楚庄王封其子于寝丘(今河南省沈丘、固始间)。其三出陈、田,系舜的后裔,陈厉公之子陈完避难于齐,改姓氏为田;其六世孙田书仕齐为大夫,有战功,齐景公赐姓为孙氏,封之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高青、寿光等县地),故孙氏多为乐安郡;孙武,即田书之孙,著兵法十三篇。 4 D  H; A: ~# Q4 O/ ^7 p  x7 S& W3 `0 J

4 i; {7 B3 |' |4 w% j) }4 O 又,汉孙根碑记,称其祖先为殷比干后,则又列为一支。 : L# |7 A& f: e
' f$ q/ A. E. J0 l# R' N5 |, t
寿县孙氏,为大姓之一,宗支繁多,主要有寿州孙、坝上孙(堰口集西)、隐贤孙、瓦埠孙等。寿州孙,郡号乐安,洪武初徙自山东济宁州老官塘;兄弟二,长孙鉴,次孙铠,建宅于留犊祠巷、西大寺巷。庄田二处:一在城南孙家厂,一在城西虎斗岗(今属凤台县)。乾隆年间建祠堂于城内南过驿巷,同治年间,毁于苗练兵燹,光绪初年重建于城南孙家厂。今传至十九世。自八世起派辈字序为:“士克祖家传,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人丁兴旺,城南广袤十余里地,为聚居处。其在城者有“孙半城”之称。近代名人有孙家鼐(咸丰九年状元,为帝师)、孙毓筠(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淮上军首领之一,曾任安徽省都督)等。 3 V& a6 K0 k' S1 r5 F
- l1 B/ k& u$ M) H
  6.曹氏 3 l& ?, c) l6 M5 n7 z2 V

1 C& f1 `+ \* F! s! [7 J2 p! F. x# v9 O  相传帝颛顼之孙吴回,为帝喾时之火正祝融。有孙六,其五名安,封于曹国,周武王改封安之后裔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战国时,楚灭邾,邾人有不忘曹国者,复以曹为姓。又,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南),振铎,姬姓;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4年),宋灭(姬)曹,曹君之后人亦称曹氏。寿县曹氏,世居于瓦埠区小甸集一带。
8 F9 g' s& N2 N# e; j2 _, x9 x! D1 R. ^" N* O
   近代史上曹氏族中,为人民民主革命事业献身者甚多。曹蕴真,为中共寿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 w5 f4 ~# t0 v, _) o# |4 r: M 7 t% _/ f1 o" l

7 }0 S, B$ h+ h   7.牛氏
/ H3 b* L$ l) Z  Q7 K! ^
" H! }% T" N. a2 o4 T 牛氏源出子姓,为殷商后裔。周封殷后于宋,春秋时,宋有司寇名牛父,其子孙即以牛为氏。寿县牛氏,系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因避祸乱自河南汝州鲁山迁来,居正阳关东牛家堆坊。始有兄弟姊妹9人(8男1女)。避难时,其祖将铁锅砸为九片,各执一片,以待乱平寻会时合锅为证,故称“破锅牛”。自十七世起,立派辈字序为“克广德业,万世之基”。
4 D4 R1 s3 s, @' T$ \- O1 [' T5 @0 F8 T
  8.邵氏
* u) h  H0 T& f' R# Z- {+ @0 T$ i: R. \
 邵氏源于姬姓,周召公奭的后裔。召、邵通,春秋时为一姓,后分为二,豫地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为邵氏。寿县邵氏,为宋邵雍之嫡裔。邵雍,字尧夫,范阳人,寓洛阳,神宗数征不就。精于易,著有《皇极经世书》、《击壤集》等,卒谥康节先生。
; c4 b* Z: b& B! b* c; m, F2 h1 r& a9 x$ W6 P; t) p7 y4 t% ~- j
  明初,邵氏始祖自河南徙寿,居于瓦埠镇南邵家店、邵家老湾。
- t% q( A* S( o# t% Z& h
1 j; F* B0 D  K- L$ N  邵荣芬,男,字欣伯,1922年12月29日生于安徽寿县邵店乡邵家老弯村。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免试进入本校中国文学研究所读汉语音韵专业研究生,1950年毕业。至中国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此外曾先后任《中国语文》杂志编委、 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语言学科片研究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 会长等职。现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 g! i7 |: Z" s" U
- `$ K5 @/ ~" m1 I7 G! B   9.柴氏
$ U& M. X8 \. z5 n/ q, T: o  v9 k4 O8 i* P
  柴氏源于姜姓。齐太公望六世孙文公有子名高。高之孙俟迎立桓公有功,桓公以其祖父之名赐姓高,并使世为国卿。高俟之十世孙高柴,为孔子学生,有贤名;高柴之孙名柴举以祖名为姓,乃有柴氏。寿县柴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宁老鸹巷徙来,居州西南50里柴家冈,独子传十世,清康熙时,才人发旺;咸丰、同治年间,才人代出,始立祠堂于吴家圩。派辈字序:以(义)振传显泽,德修文化远。寿县柴氏与亳州、淮南洛河镇柴氏同宗,传显泽三代派字为孟国宏,以下同。
9 u) L$ F/ P# ?; a
+ V2 w7 V, h- A6 Z5 z  10.王氏 ; ]9 u4 N2 t5 j2 |, k+ K6 ]

' ], c. t  j6 ?  王氏系出多源,《通志•族略》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秦之前,列国历代王子、王孙,嫡生庶出,不可胜计,且分布广泛,故王氏遂繁衍为人口众多的大姓。其中以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因子多封国为最广。- G  w4 x& |6 |6 V
; H7 J1 S6 t  W# a4 |& D4 g: S5 O1 r
  寿县王氏,或同姓异宗,或同宗异支,主要有皂口王、荆塘王、三岔河王、店子岗王、王港王等。店子岗王,始居于山西太原,后徙豫章瓦砾坝。明洪武初,奉旨北徙至寿州南乡广岩塘,延至三代,兄弟三人,伯子方、仲子登、季子文,分插草标,各传世系,派辈字序传运树多朝,光明祖德昭。人文家世庆,业立国功超。& m: g: Y$ m, M& i: B

' k( J$ \0 D& P9 {5 Y   11.徐氏
. h5 ]" P5 D, C3 E
1 p2 E% Z- Y! b2 W" V9 j( b 相传帝颛顼之孙女女修,食燕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生伯益。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禹践天子位,赐伯益姓蠃,封其子若水于徐(今皖、苏境淮河中、下游一带),夏、商、周为列侯。周穆王时,徐君称王,即徐偃王。《水经注》云:“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为得天瑞,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偃王弃国走,周以其能得人心,复其子孙为徐君,治其国。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徐人不忘其国,乃以国名为姓。徐国之东为海,汉以其地置东海郡,徐氏之郡号曰东海;明开国功臣徐达,封魏国公,卒,赠中山王,因以中山为堂号。
  p8 Y- ^3 W( a* h; L6 s6 X
1 i" b5 |/ c3 h) I6 N! L& _4 B+ A# ^0 l
6 Y& p4 L1 _: P/ r5 ^  k" g 11.寿县徐氏,多居瓦埠、老庙、寿州等,同宗而异支。瓦埠徐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季中叶,弟兄3人携家来寿州,先落户于大顺,继迁小甸南赵家湾,后定居于李山。民国2年(公元1913年),与寿县城内、凤台丁集同姓联宗,建祠堂于丁集。4年,修谱成,定派辈字序为:家以德为佩,诗书泽永长,中山成大美,积久有余芳。其书字辈,为徙寿以来第二十世。寿县大顺集徐氏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
: G. q3 V( d$ N3 R" o( m9 A
% l( x, Y0 V! D   12.尹氏
/ ~% ?8 n9 G+ D2 T1 H# p
% {" W$ x- Q/ F: ?  尹氏始祖少昊氏,已姓。昊,黄帝之子,名玄嚣,亦曰挚,母嫘祖;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以能修太昊(伏羲)之法,故称少昊。少昊之子般,官工正,封于尹城(在河南省),子孙遂以尹为姓。传至一百三十一世,时际元末,群雄并起,于宋和靖处士尹焞之七世诸孙中,有兄弟3人:长世元,次世功,幼世位,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集丁壮三千余人,结寨自固,后从明大将徐达定山东,克大都有功,诏进世元为昭勇将军。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擢世元为长淮卫指挥使世袭卫千户,世功为长淮卫千户,世位为卫百户,兄弟3人遂率兵南下,屯田淮上,而安家于寿州南乡青莲寺,为南迁尹氏之始祖。民国10年前后,以旧谱毁于苗练兵燹,乃重修宗谱,并建祠堂于尹家岗。自南迁后第十五世起,派辈字序为:纯明传章,本宗克昌,光显祖烈,永守义方。今已及二十三世(总一百五十三世)。县内众兴、三觉等区尹氏,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先后从青莲寺徙去.; }  D6 O: E: ~$ W. F/ m

8 t* |! d/ ?( K4 N& m! 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宁静致远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已有17人评论

2#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2 14:11
  13.李氏
9 R+ B+ X7 J0 }; c( |
) \. o' B8 t# c: U7 Z8 f 《姓纂》载,李姓为帝颛顼的后裔。颛顼之曾孙咎繇,任尧的理官,遂以理为姓。商纣时,家长理征获罪死,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赖木子充饥得生,因改理为李。后世考证,利贞所食木子,即李树之果实。寿县李氏,为大姓之一,有迎河(芍西)、菱角、老嘴(瓦埠)、双枣等支系。迎河李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初徙寿州,居芍陂西。始祖李必荣生4子,立四门,即下门、草庙门、圩门、楼门。草庙门一支后迁居双庙南周岗。下门李其派辈字序为:家声景国光,盛世尚贤良,本支传永久,有德庆修祥;草庙门一支派辈序,前五字为乾坤延泽广,以下15字璧合。
1 d: Z* L5 I4 Y( }/ p4 o  G+ L$ H1 d6 `, V

  k/ s: O/ d; ^: P  14.洪氏 : |8 n) G. r1 w) y

1 a2 g" ~5 r, H$ n9 _! d: N/ ], |  O0 E8 {
  相传神农氏后裔共工氏,居中原,黄帝时任水官,治天下水利,被尊为水神。后忤于禹,禹徙之于江南,共工氏族以不忘其祖为中原水神,乃加水于共旁,以洪为姓。 6 O6 \1 R+ _. [8 |
# ]0 h1 c$ G. m( Q/ T
  寿县洪氏,祖籍徽州,明初徙寿州,居保义集一带。清康熙中,其十世诸孙有名旭升者,携家移居城内洪家拐。旭升有孙五,名学仁、学义、学礼、学智、学信,各立门户;仁、义复回保义,智迁蔡城塘(今长丰县境),信迁城西洪大郢,礼留城,一脉数支,并为世族。民国21年修谱,立派辈字序为:克绍祖训,世尚友和,大广尔宇,庆祝三多。
% V( }* p, V8 D& b, w( l# D* r) v1 [( ?6 V

$ T8 p2 D, j5 x9 R! t2 [: q  15.韩氏
; n! R  S7 C! e+ U5 v* X4 u* @5 Q+ z9 w/ l- K3 z9 ?; h, Z% f
  ' n8 v. w0 N, p. O. J* S( W
  韩氏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子于韩,为晋所灭,晋韩同宗为姬姓。武王子之后韩万,事曲沃武公(晋穆侯庶子之后),后武公立为晋君。《史记•韩世家》云:“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韩原,地在山西省河津、万泉间。
+ K+ j7 N7 ^, Z1 n0 X/ r# `1 Q1 W, ^5 B( G; B* z
  寿县韩氏,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鲁南、苏北为起义军与元兵鏖战地,韩氏一世祖携子3,南下逃难,行乞于沿淮一带,时朱元璋已控制江淮,此地较安,韩氏即在寿州东南乡落户,已历六百余年,现其后裔主要分布于寿县东南与长丰县县中西,而以瓦埠区小甸乡东北部为聚居地。民国9年,定派辈字序为:“积善家余庆,黎民德世昌,大同成祖志,子振必安康,学贵宗前圣,多贤道乃光,书悉传继永,邦国自兴强”。
& H7 l# C" o1 p+ P* ]1 u, W0 U; _& \& k# N! d5 w& z+ T' j8 k
, P' u7 r1 w/ o$ @4 t# W

6 j4 ?, m  ?5 J& e  16.张氏   A7 R( Y, r! c& G- g. R

5 }8 k$ F& ~& t: z  Y4 b4 r
& ], T  |, a) N) S# m" Q+ s# X5 O
- i. a) i% M. B1 o' ^4 R4 W
2 U% ]( D; w& B( i 《唐书世系表》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名挥,创制弓矢,官弓正之职,督造弓矢有功,赐姓张,是为张姓之始。《礼》曰:“张弓尚筋”。张,施弓弦也。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侯,字张,其子孙以祖字命氏,为张姓。汉留侯张良,原为韩氏,出于姬姓,刺秦王不中,遁,改姓为张。张氏宗源甚多,不仅为中国的大姓,亦寿县之大姓。 " x4 B  c- ]# b9 e& S

% {* o3 t. F, G5 D; B1 r3 j3 }1 W& Y3 I' M5 F3 p
# [; @% T4 A" h" ]

+ K+ P# X4 o' l" @0 Q+ ~ 寿县张氏,宗支繁多,素有“十八张”之称,瓦东有小迎河集张(小迎河集,旧址在船涨北,淝水东岸)、李山庙张、瓦埠(张冲)张、嘴子张;瓦西有窑口张 (大树张)、保义张等。或同姓异宗,或同宗异支,各立宗祠,并有通婚姻者。小迎河集张氏,始祖张庆忠,于明洪武年间迁来寿州,落户于淝水之滨,绵延600 年,已及二十三世。著名金石、书法家张树侯为族谱作序,其赞曰:“悠悠我祖,本自武林,有明洪武,迁于寿春”(武林,今浙江省杭州市北)。晚清时,与瓦埠张氏联宗,不下两千户。其派辈字序为:积善之家,永锡景福,维新其德,用振清时。其中永锡景福四字,于瓦埠张氏为“君子有(友)禄(爱)”。
& X8 M& o- I) F7 f1 X0 Y$ s/ R) ]/ W, {* a' `5 y% J/ ^( d( n& ]! f5 b
- n7 {: _5 |6 w7 p* P# D% M, s
      二、回民姓氏渊源简例 - U, T  g1 M" Y1 `4 @
# o& B8 t5 g. V% G2 I

; ^& B* [9 ]' X# Y5 e1 q  1.白氏 : O; v0 c, h" ~4 v. t

# @9 P  i# ~) B& a《白氏宗谱》载:“我族本籍天方国,唐时始入中原河南,发派九祖”,后徙东淝河地。
4 E- f8 u5 {0 ]1 ~+ V& o% D! r6 }0 w# N

' U  q& K# _+ ]9 Y1 p0 q* R+ w) W8 L% N  K* @: q- c. l' G8 l
    2.朱氏 , S  u  Z- E3 g9 K1 Y

; \* M+ R. }$ F& e* |* M+ x# ^% L朱氏源于回纥,助唐平“安史之乱”入中国,定居山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从河南徙寿州瓦埠。
# s7 {$ O. U6 ?; A/ u9 N0 w8 Z$ Z2 P, x' S( V, S  d
8 \' e  C" F: m7 I
  3.撒氏 1 X1 c* D; z& W' B3 y6 \

% A* g; j9 U9 y 《撒氏家谱》载:“撒家始祖原居西域,为回鹘人,当时称王子,应唐皇之请,助唐平安史之乱,因功封懋王,以居关中”。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徙至和城(今和县),有转徙寿州者。
& S  g* D4 V, R" l2 T0 m6 v4 B5 P8 y: M
3 _$ A, {8 O5 |  u
    4.闪氏
. ]3 x8 y# E/ V) I' K0 u( [, `- u* _/ O+ `9 z  U4 T3 b9 K0 r% {
   宋熙宁年间,阿思不哈喇国王索菲尔来朝,神宗留之于淮泗间,封宁彝庆国公,卒赠朝奉王;其子赛严封莒国公,赛伏丁封昭庆王;孙苏祖沙封宁彝侯;苏祖沙之子坎马丁,为统兵元帅;坎马丁之子马哈穆封云中都公。会元灭金,马哈穆之子瞻思丁率部迎降。瞻思丁长孙伯颜氏的后裔即闪氏,世居州城、州北。 - S0 x9 q; \8 b( B
) |$ x4 K/ J) ?  _2 m5 }8 M

: N8 W4 ~- A; k% m" x    5.柏氏、杨氏
- N, c& r' _- z4 }( q# T
4 P' |* ?4 R* x5 r8 `+ r: F  元末时,朱元璋拥兵据临濠,元兵“三洗凤阳”,柏、杨二氏为军将由陕西调来安丰路镇防。今寿县、凤台交界处有柏家营、杨家营(俗称回回营)。寿州《柏氏宗谱》载:“先祖驸马公……宦游于此”。
/ r& Z. Q3 S% k" \- c1 ~0 k$ v3 `: J1 G; i
       
2 V- h, o, q  c8 k1 |3 A) X3 @9 N* M  R  6.洪武二年(公元1364年),自山东老鸹巷移回民柏、边、朱、王、张、赵六姓定居寿州城。 : d- R1 f/ v6 X" _& C9 |# B# u
! v- a% x1 I* Y- S
  7.王氏
! B, N' d: B( e' ~! l8 ]2 \9 X/ a! i; Z2 q6 _% ^. B, P6 N
《  王氏宗谱》云:“始祖王英,隶籍直隶顺天府大兴县,明初以战功封将军,授武德卫指挥使,奉命剿兰党而来(兰党,明功臣兰玉,封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谋叛诛,大索其党羽),永乐年间,率部屯田寿州。 ) r; z$ T7 g. s( k# p# q' ?

7 v0 U. u* f0 G( J  8.张氏 明代中叶,燕京椿榆胡同张氏移居寿城。崇祯时其宗支转徙太和。
" M( R$ ^& j. S6 ^1 Q       
- y' t6 _2 ~0 X) J. s- Y! E  9.穆氏
+ R2 H9 r4 A: ?  n1 d
; g$ S$ z3 q- y( J% K  q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将山西、河北、河南部分回民强迁安徽,落籍寿州者居多。穆氏从河南陈州徙颍州,其后有宗支转迁寿州。
/ k8 o& S: }; c# w
" a# @6 b# y2 { 10.哈氏 ( Z+ m8 A7 ]9 a. N3 S

+ p3 [( ^0 M. }# T; K8 e  I   清乾隆年间,金陵哈氏迁太和,其后有宗支转徙寿州。
3 f  a# |% P4 v) u
9 T6 L$ q0 g6 b. Y  I* W0 _: V9 `8 d( G: L( j
         三、寿县姓氏谱 $ u- v3 Y& r9 {
0 P- R1 ~- y) _$ q; R2 m# W
/ n; J7 J- C( J% l. }
户有族,姓氏分;依笔划,次序成:丁乜刁,卜千门。千万马,卫习云。王尤贝, 2 u- D8 O, A5 U$ Y
方卞文。孔亓仉,仇支仁。尹水乌,毛韦木,牛车巴,戈邓毋。井叶白,申邝乐。
& p9 v& k0 A7 A1 C) e- W4 ?$ e历帅司,龙石左。甘皮冉,包史田。冯卢闪,永宁边。丘平古,朱毕安。刘伍吉, 2 a! e! g( L% u& t: f1 Q. z; d
任向权。齐印池,孙成年。华同占,阮江全。乔邬巩,师尹闫。许庄纪,牟曲关。 + J. }: O' h% o, f
米祁达,邢闵吴。沈宋应,李杜余。陈束狄,陆把巫。邱麦赤,连张苏。佟芮,
* S' Q5 [  E! @+ e: w6 i轩余苌。肖何邸,时来匡。沙汤冷,花谷汪。邹邵邰,严率房。金於范,国明昌。 1 E, U2 x# m# r, P, O* N
岳呼武,周尚庞。杨罗屈,郁单杭。孟茅易,林侍郎。郑苗审,卓季宗。承闻彦,
' y1 R' X: ]) @胡费封。俞项哈,祝段钟。姜姚骆,贺荆洪。柯查相,郝祖荣。宣欧荀,娄胥宫。
4 O4 M) {# J( O5 u5 B3 k; d郜郗侯,冒柳柏。赵钮施,禹晁铁。夏殷晋,耿倘桓。柴桑贾,唐席栾。涂秦桂, 6 x0 y5 B, S: E
高顾班。聂晏宰,陶翁钱。凌郭浦,党奚谈。徐袁倪,诸崔阎。姬续盛,官戚黄。 - d/ Z6 U8 s1 c7 S$ W1 v
屠鄂寇,崇梅章。康梁尉,常庾商。龚曹扈,谢彭储。湛喜斯,曾童傅。程焦惠, ! ?) w' v! p: j2 R! Q7 p, F
隗景舒。游温董,葛韩鲁。散鄢,赖满楚。窦甄简,靳蒯蒲。鲍路雷,詹解褚。
9 L6 T2 G" x8 |' ?新虞蒋,裘缪蒙。藏管翟,谭蔚熊。蔡蔺廖,裴阚端。颜黎饶,樊腾潘。薛操霍, ' O6 U, Q, i. d
有世居,有迁入。或几家,或多族。纂三言,实初录。: \3 d4 x2 c) t6 T$ V" k( B! f
) X  f9 |& d6 n( U8 H
8 g7 u5 i. ~2 [  G( y5 j: R
    3、 琥公迁寿考' U1 a, O6 v* |. F' T# j1 J, h

7 B) i, D8 z' y) Z) E( R% F
# P- N, }4 E9 g1 c- X   琥公为鲍氏迁到寿州(即寿县,民国年前称寿州、寿阳、寿春等,以下简称寿州)之始祖,民国九年鲍氏宗谱(以下简称老谱)中记载很明确,在第二卷卷首介绍琥公时原文为“公原籍山东济南,元末之乱从军金陵,隶宣宁侯曹良臣麾下,累著战功,明定鼎后论功封千户,洪武四年从良臣北征,良臣战死,千户奉其柩归葬安丰。买宅于寿春东南十余里,隐居不仕。逾年,妣氏携二子来,是即由山东迁寿之始,而鲍家湾之名亦即滥觴焉。迄今数百年,子孙蟄蟄,支派繁衍,公之遗泽长也!”/ O7 q2 ^  N5 U, v$ l, S" B

3 t% N& z6 @* U$ R8 v3 _& T' P' \5 t# @
这段话共计120个字,简单叙述了琥公原籍、从军简历、官爵、迁到寿州原因、妻子与儿子简要情况等。家谱记载的时间是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而民国九年(1920年)修谱距离琥公迁寿年代久远,已有550年时间。寿州鲍家湾“明代两修、清时一序”的家谱,由于明、清朝代更替,太平军、捻军的战乱都遗失了。民国九年家谱中明代的资料和清代咸丰之前的资料,大都支离破碎,向上接谱的依据为同治十年的墨谱。是锦春公“掇拾于灰尽之余,访闻于遗老之口,辑而修之。”的。清末民初,在资料不全,信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修出今人看来仍体例非常严谨、考据非常清楚的家谱,是非常不容易的。笔者在明代的几种正史中,如《明史》、《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大明会典》、《明通鉴》等,目前未查到关于鲍琥的相关记载,在相关地方志如在嘉靖《寿州志》、光绪十五年《寿州志》、乾隆年山东《历城县志》、《续修山东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光绪《凤阳府志》中仍没有发现鲍琥的蛛丝马迹。  0 ^, H- B# ?: \4 A, n! j
6 I2 f# b; T4 O" v# ?1 t, s

- U* e4 o# c" d. T   鲍家湾鲍氏家族是寿县几十个大姓中的一个,位于寿县城以东瓦埠河以西,北依淮南市,南邻王家荒,中有兴隆集蚂蝗集,横跨城关镇、九龙乡,人口约两万余人,分居几十个村庄。鲍氏世代繁衍,已有640年,其分支向周边市县拓展,主要分布在长丰县庄墓桥,淮南市、合肥市;还有阜阳、凤台、怀远、颖上、fun88(白炉桥)、蒙城、泗县等地,外省到山东、四川等地。
% g4 X  ?3 U. C3 h2 w
' T. F- \2 L+ X/ b) z' `# f2 w  从一世祖鲍琥至今已有23世,已排至“方”字辈,在世的尚有9世人。人丁兴旺,成为当地望族。鲍氏家族人才辈出,清朝有鲍传艺,字筱圃,册名兰徴。为二品衔花翎,分发湖北候补道。神勇威猛,军训比武获优异成绩,20发子弹中17枪。赛后由清帅吴大澂名“神枪”鲍筱圃,并赐书对联“三百步尺方最难中靶;十七枪神技不爽分毫”,以资鼓励。7 \4 v* ^) \. o2 b. s% J  a

4 M7 }! i# w9 z8 P   寿县鲍氏的开基始祖——鲍琥,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从山东济南迁来,至今已640年了。琥公为什么要自济南迁寿县,其社会背景和身世如何?长期以来,寿县鲍氏的裔孙们一直十分关注,想搞清这些问题,但因年代长久,且唯一可查的依据只有民国九年(1920)寿县鲍氏所修的一部家谱。当时的主修兰标公,在主修序中指出:寿县鲍氏家谱“明代两修,清时一续,因两朝改革而散失,继因发捻倡乱而消亡”。这就告诉我们寿县鲍氏家族的历史,因朝代的变革,社会的动乱而失去,是一部不完整的断代谱。我们能够见到的家谱里,仅有一段简单的记载:“琥公,卒于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初八,配夏氏,子二:赞廷,赞纪。”还告诉我们“公原籍山东济南,元末之乱从军金陵,隶宣宁候曹良臣麾下,累著战功,明定鼎后,论功封千户,洪武四年从良臣北征,良臣战死,千户奉其枢归葬安丰,买宅於寿春东南十余里,隐居不仕。逾年,妣夏氏偕同二子来。是即由山东迁寿之始,而鲍家湾之名即因此而滥觞焉,迄今数百年,子孙蛰蛰,支派繁衍,公之遗泽长也!”这段不足二百字的介绍,虽然很简单,但对寿县鲍氏的子孙来说十分重要。它使我们知道了始祖琥公的基本情况,迁寿的大概经过。
+ e; H0 }. ^$ S4 _2 M  
; G4 L7 S5 H- d3 Q2 L  元朝末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赤地千里。汉民族对元朝统治者的血腥统治奋起反抗,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鲍氏二世祖鲍叔牙公的后裔济南鲍琥公文武兼备、信义素著,对异族统治更是义愤填膺。他看到红巾军纪律严明能成大事,就到朱元璋的大将宣宁侯曹良臣帐下投军。他在历次征战中,屡立战功,明朝定鼎后,论功被封为千户。洪武四年,随良臣北伐蒙古,追敌至阿鲁浑河,良臣战死,被朝廷赠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功臣庙。鲍琥将军不忘提携之恩,亲护其灵柩返回良臣故乡安丰。葬其于寿县城南六十里,又于附近买宅守墓,隐居不仕。第二年,鲍琥夫人夏氏领着两个儿子从济南千里迢迢来寿县团聚。后来因为挂念着故乡济南的祖坟,鲍琥公就让其长子赞廷公和二子一侄回济南老家去了。鲍琥公就这样留了下来,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寿县的鲍家湾。到现在,鲍氏族人居住地扩展至三个乡镇,又发展到迎河集、三觉寺。六百多年来,后世族人先后迁徙到长丰、淮南市、凤台县、怀远县、fun88炉桥和凤阳县临淮镇一带。人口已经有数万之众了。且说鲍琥公下传到五世祖鲍泉综公迁徙到了临淮县鲍家沟。
, b3 U2 {2 B: a  k) F/ b$ U7 o5 _' b! B8 Z" G% T; g7 n
  4.余姓2 q5 m, W! u6 v' |4 Q
' _0 G4 u, y$ S$ \) V  h, t  Z
安徽寿县余氏字辈:“毅茂成先少祖”。- A: C8 K: o  ^, r+ W

5 z' Y) K, S" _( z; n 安徽长丰余氏字辈:“在长世(传)家(宗)远”。) e( ]* ?+ w0 B6 k: I, m
3#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2 14:14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2 14:11
* K4 N2 ^" I, x+ n: B1 n13.李氏
* {  v  c. y1 V- d6 r. {
% v8 m4 X% H  V  V2 I9 g 《姓纂》载,李姓为帝颛顼的后裔。颛顼之曾孙咎繇,任尧的理官,遂以理为姓。商纣时,家长 ...

( Q$ `1 o, M3 I9 x5.王姓
' D; J, o$ h7 R% `( _) |" K7 ]
- m9 x+ ^4 Q5 ~8 `7 C安徽淮南市及周边王姓宗族
( P% {1 M; X) i. K+ |7 H4 c: r, ]) @# t* Y* O. P# n, x
一、王姓来源
. _% q( ?) ~6 k/ L9 u  d4 m1 I; x, c( Y
二、淮南王氏简介
, H; s, u) p' E3 i
) v2 ^5 b1 E5 X4 m. z/ ?淮南王姓多以“太原”为郡望。7 _; B) f1 ~( t
  d" B! P7 H* X7 {3 Y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汉以后渐小。
. O! f, n9 @4 N/ h  p5 ]. U! L太原王氏世系简介:
. d+ H9 L, S; J* U
7 E2 v6 E$ @0 r* m$ W太原王氏追本溯源,为黄帝之后裔。7 k) i9 }4 D( R% k

( x" L" h9 T$ Y1 D3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子玄嚣。; O" I! F3 n8 z! O( q
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有邰氏女姜原,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6 M5 X5 Y' q7 U+ s% e) S5 p
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黄帝四十二世孙),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十五岁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
7 n& i5 C) A; K: k. A" G
2 S: H, O) B( N+ E& Y* R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时,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6 A. ~+ ]: R/ x

$ f( W0 t% E0 K5 }太子晋去世后,他的儿子宗敬后来出任司徒,他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远去,避居于太原,因为是王者之后,时人称之为“王家”。宗敬于是以王为姓,以太子晋为立姓始祖。宗敬死后,就葬在晋阳城北,称为“司徒冢”。
# {/ r) E& _6 {! x" r4 h0 `+ F  y! z, n  M3 X0 `8 v! \9 |2 e- x. d
欧阳修,宋祁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2601页)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应为贲{坟})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应为亢)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颐)生翦,秦大将军。(翦)生贲,字典,武陵侯。(贲)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 v( l' C4 `' }" ?
& a4 a" ^: G' d* J
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是为太原王氏之祖。至王威始,太原王氏自成一系。/ H9 S; j: A- \# Z9 P8 a) b  w
, P5 ^% a9 r! c* F#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2632页还记述了太原王氏的源流:“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后汉连聘不至。霸生咸,咸十九世孙泽,字季道,雁门太守。生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二子:浑、济。浑,字玄冲,晋录尚书事,京陵之侯。生湛,字处冲,汝南内史。生承,字安期,镇东府从事中郎,蓝田县侯。生述、字怀祖,尚书令,蓝田简侯,生坦之,字之度,左卫将军,蓝田县侯。生愉,字茂和,江州刺史。生缉,散骑侍郎。生慧龙,后魏宁南将军,长社穆侯。生宝兴,龙骧将军。生琼,字世珍,镇东将军。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
* y) D  d+ ]: H! w/ |/ _2 T- l% `6 G* i- t
淮南王姓多以“三槐”为堂号。3 D! ^( u9 f0 I( l( F% C# d1 _

6 C- v9 B$ f6 {  _* s; u“三槐”堂号由来
0 ~4 N8 K% z4 F) V1 b- j/ M, y' ~
. t& X; r/ w* ]; }- |/ o( u( q- D“三槐”王本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M) Z: w$ m9 b4 w3 e2 J" a

0 n- D: |9 n" X3 Q" J* R1 _3 D2 A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祐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 F) j8 S0 S9 Q( ]王祐有三子:长子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子旦;三子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 W2 t9 ]- r4 B! P6 |: b
; e- Q  h" e# k3 t3 Z5 H王旦,字子明,祐公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
5 }, L7 J, |/ X5 l( s
( }( C: C" ^9 \; S- D旦公亦有三子,长子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子冲,宋赞善太夫;三子素。& H' \; d- i4 m6 T* V- }

, F$ |0 n; |# f% j7 @# Q王素,字仲仪,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
6 G+ L* f. v* R
- U1 O( H' U$ o; }! _. \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
3 M0 X) A/ k+ j2 p* y5 \; H& a' @) @0 N1 i8 n7 S/ ^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足迹遍于全国各地。
; s, L# i) U9 R2 x+ S4 y* h7 Z8 C
; B/ q" o8 g+ M, R) }" }7 B三槐堂王氏楹联:
$ y$ s4 T3 v' j  E* F6 {3 I
% V! i. Q0 i! @5 S三公槐树,一甲梅花。
% U# j# o  t9 N& x( ]& i- L0 H+ E3 p5 @$ U" w- ]" h
上句 “三公槐树”:指宋人王祜官至兵部侍郎,曾手植三棵槐树于庭前,取号“三槐堂”,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其后,果有其子王旦,仕至宰相,位进太保。且其孙王雍、王仲、王素分别任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兄弟同朝,位居三公。
5 X) o) f' b( t: q' \3 I5 _# T  N3 D% n% T- k# A+ i* Y$ r. t
下句“一甲梅花”:指王安石考取进士,位列前茅,故谓“一甲”。他又写过一首著名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故被颂为“一甲梅花”,既颂其人,亦颂其诗,且成典故。
4 S' ?, u* p8 H: y' K# [; {2 I- `+ q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O! p+ w6 t# m
. L. A( P: j) ?5 r& r& c& T, E; Y0 h4 R
上联:典出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尝手植三槐于庭,时称“王氏三槐”。 ! e! t# e+ }( l; @
% f& B* i9 H; c$ ~
下联:指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有“二王”之称。9 i1 a1 {5 @9 c
. u& b: O( N# M4 Y
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 Z) t0 E" t
, a' m! g# K& N4 z! M3 ~! C
上联:典出王祜。 下联:典出王勃。9 R, Q9 H) x% k! {$ K% m# F
, Z' \# _+ f9 |! x+ G) `# I
附:王氏修谱赞
! @' C( X6 I1 U0 _5 d2 P9 f0 `
# H7 h1 L8 q8 n' {. H  A王氏三槐堂,巍然震晋唐。郡望出莘县,王祜大名扬。
) I7 I* d2 y' J+ K$ b+ C后代多流寓,神州遍地庄。陇原之一脉,明末落斯乡。
1 @9 ^! O3 n0 e  d  e0 m勤劳事耕耘,诗书焉敢忘。祖先始创业,数代历风霜,
- ^/ U/ \3 ?9 A- |! B3 r. g  z合族惟忠厚,家风百世芳。而今修谱牒,宗德永流光。
) j2 j, M7 d0 v5 o7 B! g; U巨擘墨留香,高人书华章。序言叙概况,谱例更周详。3 c- |# j" @# T2 T! z1 A
隆重延宾礼,虔心祭祀忙。我来送祝福,百世永其昌。
" S6 I7 N3 j; n- Y% }3 s6 m& }" ?* U. B
附:苏轼《三槐堂铭并叙》《三槐堂铭并叙》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的“三槐堂”题写的铭词。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中的厅堂,因手植三棵槐树于庭院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棵槐树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王巩是王旦(宋真宗时任宰相)的孙子,北宋诗人,授太常博士,任宗正丞,他与苏轼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王巩的家在汴京东郊,苏轼在京期间曾去家访见过王巩之父王素(官至工部尚书)。苏轼在徐州期间,王巩曾与之一起郊游吟诗。苏轼来湖州上任,王巩也赶来相会,并请为自家三槐堂题铭。苏轼便应邀撰写《三槐堂铭并叙》。从此,王佑后裔便称为三槐王氏,是我国王氏最大的望族。( T2 i+ f6 `& S/ W+ J/ E

8 G# {" f% M4 [# R- i/ k0 v  r《三槐堂铭并叙》的主题是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由于历史的局限,文中有宣扬天命思想和因果报应的观点。但文章叙议兼行,挥洒自如,文字简洁,自然流畅,不愧为文学精品。文中崇尚仁厚诚实的德行,对教育后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富有积极意义。
) v$ b1 \% k  X9 u+ {) K  2 K' I# f; a' o$ e+ D' q
三、淮南王氏简介
' n/ V/ H6 i+ d0 E6 u% f$ u( r* ]( ]8 y* ~% V
1、大通区孔店乡蔡城塘王祠王氏
) r! _/ t/ b: O1 y; E+ ]: c) H( f) J- {( I  g, s  W
郡望:太原郡
- e6 C! f7 |" |; Y+ Z0 q
% w* H6 k6 x; B: r堂号:三槐堂: T+ _5 W( H# W, P: i/ V
, X8 ^8 H& G& J0 ?

1 ?# h, R6 U* U1 E; i$ \%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  `  T4 b7 I! s0 R
* E, t+ h1 e2 ]  s  T9 Q王祠王氏族聚王家祠堂(简称王祠,也称王圩村)。因为住在蔡城塘南端一处伸入湖中心的半岛(俗称 “嘴子” )之上,又称嘴子王家。前些年续修过家谱。
7 w+ Y9 Y" i/ v" y- v& }' F- v! T3 \: w$ c& [" E* b) y
据说王家祖上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太原府迁来,至今已有600年。人口众多,英才辈出。有“闫三千,郑八百,嘴子王出来一遍黑”的说法。
1 X9 c' F9 t2 E从十二世到二十一世字辈:2 t1 c) O4 z* P' K2 C. f5 k

  R" `/ C* c2 a* G4 ?+ X2 m治天家自有,永庆吉(积)祥来。5 Y- i/ D! D( t9 r

. g! g) E% K/ w0 ~1 a/ L" J, @# K由于王姓宗族人口众多,散居各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蔡城塘王家祠堂与淮南的王郢、黑泥乡林王、黑泥乡王巷 、田家庵新王郢、长丰县的三和王家圩、杨公汤王庙会、车王集、代集王岗、杜集官塘王、下塘钱集、庄墓王户、水湖上塘、水湖小王家、埠里、罗集吴店、怀远县的安乡、荆芡乡前咀、fun88的南王、清水洼等王姓宗族各支推选代表在田家庵同泰森竹厂召开了第一届联宗续谱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对本族字辈作了如下明确规定:) f! k* e$ U4 j4 \" d, e- @  I+ v, _
* l/ \, C' D& ?# _" k$ W$ A# r
从二十二世到四十一世字辈:
3 l; H  t. l5 u6 ]6 Z( Q* j! `/ c$ M  `% V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8 Z3 V- Q7 P) L( L( x( L5 A
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6 }& u, W# _- u8 e' X" ^& Z0 ]( S

& L; M- T/ {; X1 ]+ ?2、九龙岗“枣林”王氏
9 ^7 R; i. r9 I0 V0 Y2 |& h
4 b( l1 e4 `5 b- W. _8 @; O! W0 F“枣林”王氏族聚王楼,前几年已经续修家谱。
: h3 f1 U- x1 G: u5 Q" Y
6 S+ r1 W) i; U. x, N为什么叫“枣林王”呢?我的理解,可能是其祖上明朝初年从山东枣林庄迁徙而来,为不忘祖籍,以“枣林”为号。7 H5 B) p, U1 b4 Y

% Q2 J3 |$ t7 @2 f枣林庄在山东什么地方呢?根据中国移民史专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枣林庄为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清康熙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Q! f, H# p" e$ y1 t
$ A# k* j/ D! ^+ v, C0 I7 @! D
郡望、堂号不详。) b; U/ N. I8 O1 A! {
6 A9 m) A" M5 H* I* U' m/ A
字辈为:绍、 振立传宗本。
' u! f  |0 q2 W% K' Z3 V/ R' y  k) e1 [* T3 F! K
3、九龙岗“坝子”王氏$ ^9 M: T4 U* _$ s1 H: G7 @

3 h; d  U4 e5 d5 f# \4 \) J5 X( J原来住在窑河乡,后搬迁至淮丰公社、淮南农场等地。' G$ w; k9 t- K- p7 W0 K' r
郡望、堂号、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5 @" A5 m' u  j$ {9 o4 ^# [5 {字辈有“明”字辈的,其他不详。) w. t2 e8 g8 E  i# w& E

# t# I# D, J9 q0 ]; s( S4、田家庵新王郢王氏
2 I# \7 ], e- @/ b8 T0 n$ d2 B1 @郡望:太原郡
1 t; |6 @  P, u$ G堂号:三槐堂+ {/ D; r! X2 c! u; e' g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g) v1 K3 D+ o9 f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8 S$ e: A& p; A0 b' h- }从十七世到二十一世字辈为:# @2 f# i' R, r& q# w
玉文家士道。
6 }2 @* }7 c# g( W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新王郢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等王氏宗族各支推选代表在田家庵同泰森竹厂召开了第一届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对本族字辈作了规定:6 A! l. f# X# w- g8 Q7 I9 V3 ]
从二十二世到四十一世字辈:
- I; [' ^/ }5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  {6 R! u1 b0 q6 U
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9 ?2 a. C) r7 R# t$ D" A
3 ]! [3 b' \7 ?$ j# D# A
5、安城镇王巷王氏
8 a6 v. R3 b7 @: P! `4 v& f; q: r) e, j3 c) N5 K
王巷在安城镇十字路向北,与西边的下陈家隔路相邻。因沿凤台至怀远古道建房,夹路而居,故人称王巷孜。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等同宗。
/ l1 N; H# T% ~6 Q郡望:太原郡7 x5 l4 I" s0 P, a4 W$ d4 E
堂号:三槐堂% \/ U: X) P% a0 C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s% R7 K$ o( }/ \- B! F. K! t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 x# `2 p- U1 |. }6 b- m从十七世到二十一世字辈:
. _; p. U* a9 Y+ A% x1 A2 [; X朝宗同体道
! X0 c, P/ \% K$ H$ f" d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王巷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等王氏宗族各支推选代表在同泰森竹厂召开了第一届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对本族字辈作了规定:' T3 P4 c; |3 ^/ C
从二十二世到四十一世字辈:
: D% ]1 _2 N. F2 ]$ b- Q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
+ ]/ r1 E! w$ A3 G9 L1 p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   t6 z6 O  ~* W) y! @! N. \
, M/ Y; L5 A$ U  G* G# V2 q
6、淮南安城镇林王王氏
, L% Y$ a6 ?+ G0 d6 `1 V4 u林王王家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王巷等同宗。, b8 K) m: G6 y6 G' p+ P4 f; w) @
郡望:太原郡
! Y# K0 W& |6 V- m) `: @* h& K$ a堂号:三槐堂& M# l; M5 f' g/ E( O8 u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y2 m3 b% @% n6 c) F, Z. x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 N' W  e, r4 ^- J3 S" L5 V从十七世到二十一世字辈为:
% W1 A7 N' v2 |5 r宏多吉祥来
, S( @/ k  Y& ~' g6 C8 F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林王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王巷等王氏宗族各支推选代表在同泰森竹厂召开了第一届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对本族字辈作了规定:9 X! B1 ^! ?) N4 p/ d
从二十二世到四十一世字辈:
0 x0 B1 u* F& i' B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
6 i9 U& R8 L7 c" b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
6 I$ ~  G7 ?8 \# T! c" W4 o7 J& m6 V/ |
6 w/ z( Q- A  v7 Q0 _$ O7、田家庵三和王家圩王氏
# b. I- c/ k8 N1 [三和王家圩王氏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等同宗。4 G" D2 r+ k# X0 a
郡望:太原郡/ t$ A: j' O1 l  {; d
堂号:三槐堂4 L( ~! s& P5 _' q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 v7 S4 b+ U2 o% q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0 B- ~+ f3 V5 h# t7 f8 {从十七世到二十一世字辈为:6 _* |1 h3 `/ ?& s
保有万宗道。
: V5 Z8 z" u2 _) R, V8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三和王家圩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等王氏宗族各支推选代表在同泰森竹厂召开了第一届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对本族字辈作了规定:
, _$ m1 }! k  G' l0 c* G从二十二世到四十一世字辈为:* A& E* f9 J2 p; G* j) r; }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 t, W* b; i& e2 P
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
7 U$ v3 o: u+ F" @8 y
4#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2 14:20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2 14:14; K0 d1 n: M1 v
5.王姓
0 h' T% K& X- w, Y+ I! R
/ w  z2 x9 Z' r# \  ]! h安徽淮南市及周边王姓宗族
6 j/ t: g9 N) {% s

+ R# `# Q% H4 Y0 C2 D8、淮南王郢王氏
1 X# V# q0 g) D5 \' @王郢王氏与蔡城塘王家祠堂、三和王家圩王氏等同宗。& S. Z4 F, Z* _8 z
郡望:太原郡
+ \: w& i; O$ v3 T堂号:三槐堂, k8 m, p( |# h+ g4 n2 }3 [& z" L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S9 s* t6 S7 [$ s
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8 r" J% n9 u. B
王郢王氏与三和王家圩王氏字辈相同,
$ X3 O" l/ o) p, W7 A从十七世到二十一世字辈为:
) n7 D, l- ?$ \$ W8 y$ \1 x: o7 e9 F保有万宗道。. ~- Z2 v7 j5 c0 V7 d$ o0 R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淮南王郢王氏与三和王家圩、蔡城塘王家祠堂等王氏宗族各支推选代表在同泰森竹厂召开了第一届代表会议,编定二十字,对本族字辈作了规定:0 O% R' m8 s/ x) j% W6 y
从二十二世到四十一世字辈为:4 p3 d2 X  `' n7 i! ~! i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
4 m( O2 U$ I& `2 E% Y3 V( h仁和元孔定,信义树良智
; `2 t' X6 x5 s% X6 J- q) p! z! z2 C- @$ _( a1 }6 S0 o

- H5 g1 t9 d& T# A& I- W2 F6 E1 L; \9 o% d; l
9、长丰车王集王氏' v( Z) \$ i8 Z
郡望:太原郡/ [$ I4 ^' ]7 ?; i$ Q0 q; M# r
堂号:三槐堂2 N; ]+ |/ K1 c/ ~$ \0 I" U& D* Y3 x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 v* `. \4 \1 d# {3 H- g8 y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字辈:4 m# U0 P- ]( x2 }' b8 L# z
多德秉化绍,4 ~. d6 E8 x: H8 P
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字辈:/ H* x+ |1 V6 ~; }- H' i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 Y- y/ h' X. d9 u
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4 D8 k$ _) V/ F$ \+ ^) u& ^, H; q* a/ Z" B% _- v
, [! J2 L' z& [5 g6 G; e

( i# _+ _! J3 L9 D10、长丰上塘王氏
2 _- ?: c1 [1 a5 ^% o. s! N2 ^" b. W郡望:太原郡& h( e" U: M" [) m  i9 e
堂号:三槐堂
3 ^5 {2 t$ }% @7 S4 S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C0 O% c/ m& O* E0 j/ K1 O  W( O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字辈:文化统克开,
, |/ \( P. x, e( G, f% L-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0 E' K6 \2 g  P1 z/ l
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 z# w) e* a; a9 F0 ?- k: F
+ k+ G+ ]5 g- N$ r9 u9 v
+ F/ i/ X' I" i3 v1 \+ B  Y/ i) Q! a: x$ {1 x/ \# m
11、长丰杜集官塘王王氏8 ~. G/ `7 G4 [! [/ l1 E! K5 W
郡望:太原郡
# q- f$ W( ^) b* S( P$ ^堂号:三槐堂' _7 X/ j) B% i# C! w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4 B/ N1 C: X- B; E% @4 P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字辈:
, l3 @! h- d, u( V: q2 w! A春成玉厚光,
3 ~2 c; k/ E* K8 [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
8 C: W3 [4 O% K+ n" R* z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8 n. w% a/ l; H# G, q8 V* P9 |- g! E! L# X4 U! k# u" B$ _
% Q4 k5 M. K, I" d! g

' N6 P! W3 d* E6 l" r4 L12、潘集区架河庄户王氏(俗称东家). R  Z, E; o1 Q# `
郡望:太原郡! a7 }1 z( L- P; D: X
堂号:三槐堂1 v  B9 q/ F3 O2 s. X7 G" z: L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s: U  O* \: M* i% q' D3 u据说架河王圩小街上还建有宗祠,可见王家来此历史较久,但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 t- P- Q2 q+ r! q, R4 Y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字辈:洪巨兆际保,9 W, }5 ]/ n/ n( L9 Z1 r. ^
克怀宗宪广,祥志庆家传,+ i  _% L, a6 ?6 P+ S
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 1 v- w0 \0 N1 Z* l1 Z; c, t4 M& o( A2 q

) S) P0 [1 m! H/ \
- q$ i; }) d* E. t13、八公山钱家湖王氏
4 S; C- y8 H4 }! a, n- n据王氏自叙其祖上从山西太原郡老鸹巷迁徙到凤台芦沟。在1840年前后这一支从芦沟迁到八公山钱家湖。应与潘集架河庄户王氏同宗。% M" Y5 s+ A2 i* j
郡望:太原郡5 T' u: J' A7 D
堂号:三槐堂& }5 ~1 |# p5 W6 Y4 Y; O$ M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A# d+ F" M' S/ o$ ~4 O) `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字辈:洪巨兆际保,
9 [. {7 N9 m+ k/ R) \8 R6 F9 g克怀宗宪广,祥志庆家传,& f7 v  p# a+ f: f
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0 V  m: x# b; y2 n4 z5 @+ @
7 u: e0 M& g( K0 h" H3 O) T

2 H$ G. S& O2 \
& [' T. L* |7 r: f+ ?( s  [1 S14、八公山淮滨王氏
! F3 D0 e6 R) t+ H# p( @据王家自叙从祁集迁来。4 D" B; {5 ?) z4 `4 F' `" a5 m
郡望、堂号、迁徙时间不详。7 v  x2 [6 n. p9 p8 m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F3 h8 j/ E! i$ c$ N3 z6 ?
从十五世到二十四世字辈为:
9 U  W$ z3 O6 f; h5 x) L洪庆传家保,殿国长宪广。5 O0 V1 f$ p2 o) N  v# u0 i

9 D: |! {$ r6 W; _- _% U; E3 _+ H. I3 L+ J$ P0 Y3 q* A
15、潘集平圩镇王圩村王氏
5 U3 D2 y! H" N1 e郡望:太原郡8 E& z8 O0 X/ I+ U. S, V
堂号:三槐堂
) O- W+ G+ x3 y6 n2 g! B: l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a% `0 M( ~% Z3 ~, Z( L" K) ^/ R9 U自述其祖上是明朝时从山东临沂迁来的,目前有人口4000—5000人。$ G7 g2 ?! X% b: a% L7 p& }
从十七世到三十六世字辈为:+ l5 I' r( {  P# k( ~
庆继家声远,恩成世运昌。6 ?- E7 B$ V! s. N" G
传祖训,忠孝纲常。
3 H( a0 B9 ^% P% }! U; t# Z8 [  D; j: t5 h

) G, B7 x; a6 t  \4 Q$ o4 w16、潘集区古沟油王王氏' o" S. U  {% K8 c! f* e6 N1 s; S: m
郡望:太原郡
9 l' [6 H0 O3 v9 a" k3 _堂号:三槐堂
- z& k: a. j7 R; G7 i& R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T% M7 o* B! Q6 A3 O
来祖王良毅于明洪武九年从山西太原移居此地,距今已六百二十五年,形成了以古沟油王、王湖,以及夹沟王咀等处为中心的家族群落。
* j. ?% y+ c: C  X3 B7 f  y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 k# x2 @1 m" y( ~玉东宏有学,
9 ?) t- \' \& V% e; u! x守占(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 y7 z9 O7 V! ^. ?# R  h/ A7 s% c! z
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1 ^( |$ m5 h" D+ u3 C1 V+ i( |  H+ f% ^2 Q! R5 f! A+ l
" k% j; i' Y9 j9 c; v, x
17、潘集区古沟王湖王氏
/ e' m) n( ], B9 w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2 \7 L' N+ l4 V: f  H) ~& ^郡望:太原郡
, G6 i  c3 S* x1 j" O堂号:三槐堂
" l* M' N4 A! [6 P/ U' a) Q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 n, Y  z" y/ {4 A5 ^! S来祖王良毅于明洪武九年从山西太原迁徙来此,大明洪武十七年仙逝后葬于河西祖坟地。- Q) P7 o5 X6 J9 v5 R+ Q
传说:到来祖第八世时油坊王家三大门人口已达五百多。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下,八世祖王宏,王坤,王宽,教导子孙勤勉耕读,还多方学艺,开起了油坊、糖坊。一日,八世祖王宏挑着油担子溜乡卖油,当走到古沟西南“祝罗村”边时,他看到了惊奇的一幕。一只花喜鹊正与一条赤练蛇在空地里争斗,只见那喜鹊一边喳喳地示威,一边腾挪闪跳,并不时用尖嘴啄那蛇身。那条蛇也不示弱,只见它张开血红大口,蛇信子闪电般伸缩不停,润滑的身子时而盘屈,时而舒伸,与喜鹊的争斗丝毫不敢懈怠。宏公放下油挑,静静地观看,一直看到太阳下山,这两个冤家还是斗得难分难解,不分高低。晚上宏公回家与族人讲起这桩趣事,族中智者认为,宏公所见正是人们常说的“龙凤相争”,既然龙凤在此地相争,此处定为风水宝地。于是,八世祖宏公一支脉便迁移此地定居。三百年后,祝罗村里已无他姓,只有人丁兴旺的王氏一族,于是此村名亦改为“王湖”。
0 a; r1 u4 W7 k' T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 H& q' d# D, J4 ~+ \玉扶太(兆)天(义)文,保(守)全(怀)宗宪广,
7 j& r! R' _+ c0 H1 B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 x/ T  v6 s: e: [, }2 p
. l, `; L, Y, z. C

6 S" ?' J; E# s3 A2 p
. a: @  d" N/ ?5 S) ?18、潘集区夹沟王嘴王氏
" ^# w# Z5 w% i+ I/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5 o9 }1 X% y9 D郡望:太原郡+ v" ]/ ]# y0 _( p
堂号:三槐堂/ [, H9 M2 m# [4 ?# |, t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H% F; \4 d2 j! J7 b# X  l( z! D来祖王良毅于明洪武九年从山西太原迁徙来此,大明洪武十七年仙逝后葬于河西祖坟地。八世祖宏公一支脉迁移祝罗村(今王湖)不久,八世祖王坤一支迁至泥河东北岸的一块伸入河中心的风水宝地,今“王嘴子”。
" W% F' z2 Y) y8 g) [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字辈:9 ^. `9 z, P4 c
德家冠维(恩)希(考),
' ^& J3 a+ q4 O9 W! n: b克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
5 r. O" a4 N. M; q% c/ l' I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7 Z) k# h' M! R( ?3 x4 l) y. ?* [: @4 Q- \' o) m& ~4 Y
# g8 r/ e  A# y% N+ ^, Y" Z
' e- Y6 U0 _4 K' s
  d+ A9 z1 G; h+ X8 i# ]
19、潘集区夹沟东王王氏
2 ?# O7 a( Z' S郡望:太原郡' r: F% q* a* q" D
堂号:三槐堂
4 @: o" Y$ @  |' Q$ ?3 Z0 w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7 F& q. Y- {2 Q0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5 W: X& F/ }& o+ P. s; f/ M
从十七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 q5 o: l) N6 T9 g7 T
天怀金,$ T) i  A3 Y6 S1 n
同克保祝广,祥志沁嘉传,
$ c) S6 M" m- c3 M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 D5 {, O1 ~( M/ o% T0 {; Q* V
7 v1 _( ]/ q- j; I# W, v4 j

, G* s0 B$ G& C& e1 e/ I) ]6 y5 F# h: L
20、潘集区夹沟蔡郢、王郢王氏
7 h5 Z& u, z# r8 U)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 S' e; c) v( H: J6 a$ A郡望:太原郡
" j- y8 }( v8 p  }堂号:三槐堂
' \( q- M: \2 V& i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7 ]0 `" G, D- o# S2 ~7 I
从十六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e! w9 x8 Z8 }2 g
德(永)锦(金)贵(凤)玉(福),
# q+ f" _: \2 |华占宗宪广,祥志沁嘉传,
, B/ ?) a7 l+ B* Y+ x, {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7 z4 T+ C- A5 U
# }1 [) m! I8 j. P* e! ]* f% O; ?$ j7 P6 k5 y; d( G& t. n
21、潘集区夹沟东新庄王氏) l4 v# V  k9 Q4 I: k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 U5 \# |+ ^+ W1 \
郡望:太原郡; M0 x' i" t, d* \' P
堂号:三槐堂
: j, |& ~& t' x4 h0 u5 }  q# B$ E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U! H; o, E. s8 l! D& H7 N
从十六世到三十九世字辈:凤大玉光,
  n% u# Z! `! F( Z( ^# \克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5 v# |) a  a& N3 W1 g& q
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 s- ^: z- T# c! i0 Z0 \# V
" U0 \4 A; q' N0 i

. w+ U) q& ~  O6 x; a# \4 D22、潘集区夹沟戈龙王氏
* ]' `) G& o: b0 x1 k/ j( n% t) h
郡望:太原郡5 C/ r1 @4 J5 @8 V9 e+ x) a" N8 k- O
堂号:三槐堂
2 U) W8 P- v& k4 j* G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 V+ R, T) b% H; C9 r* W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2 l5 Z& n8 o' S% W; q, s2 c& t
从十九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J/ E8 ]5 {4 R. A+ b6 V$ {3 W5 U
金,
9 N# j% f# T3 P5 Q7 P# `* _% P子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 k3 l5 p4 X1 A7 C2 k
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a. M$ j' F4 Z/ ~* M- [+ t

4 v. W" x* x7 u/ E( c, D3 ~
+ h; ~9 {# ^- _23、潘集区高皇赵岗洼西王氏
& Q% A$ L% M0 L% ]/ Q: D# }: U, y
5 q2 B' R1 f7 L& x( i5 B郡望:太原郡
9 q9 ?( p6 u, c0 R+ ~$ I5 M9 W. m堂号:三槐堂0 D+ G  j: h* z; U9 d; |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6 v8 x. l" M3 K% p+ x  D- h+ R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5 b$ h; ?' @/ V; K) v+ B从十七世到三十九世字辈:登金学,
) C( e% G+ m/ w殿国长(庆)宪广,祥志沁嘉传,
1 ?+ ~" R0 ]: C3 W) O- C: d' P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 Q8 `% g; r2 x7 l/ @; M) W! B/ W' ]' E+ c6 I+ Q" F
& w: l8 Y8 O" f8 Q' f8 o
24、潘集区龚集桥东王氏
0 \, Q  Y! j' ?" ^  W+ U
) }$ F# d8 d; B6 O( L郡望:太原郡! a* q- j/ C) R& s; F( T
堂号:三槐堂# m1 P: }% L9 L5 [+ z( e% n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3 D5 h! Q. J- w! u. k6 E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 P) L& k9 N, Q1 _郡望:太原郡
) r. M% P9 C% @- U7 ]9 V堂号:三槐堂. c8 {, @4 r) W9 n4 n  ~. C7 W
从十六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8 v' U# h- S: C/ Q. N立金恩玉,& ?9 e' r, V+ f2 T6 V- u
开世(士)宗(瑞)宪广,祥志沁嘉传,
# q+ t1 u) {) [# J3 D; e3 o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 S6 h+ I# E; V9 P1 W$ p$ Y
( b; i+ N2 J( W' p' v
5 M5 b( M% P! x' H  ~* x25、潘集区龚集西王郢王氏
# p( e7 [4 t6 k# `4 c) c0 u  c$ B4 k: o" s8 ]2 v
郡望:太原郡
5 O" b3 {* y8 l堂号:三槐堂7 g- G% V; j5 x* a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6 T' H6 X6 w' F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X+ S- e8 \" L$ U
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 Z- c9 l7 _) n% w凤学兆庆玉,
$ l0 c( a. j9 J3 M3 `5 H1 G; P开士宗(岁)康广,祥志沁嘉传,
; G7 Y  d0 D( E* y9 z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 d' i4 k" \3 o+ x, B
4 Q& f+ O& l* u# b4 x6 T( c3 g  y$ J2 ^( T( T6 X; E# c

2 C1 t& j. P! j7 P( G' i26、潘集区平圩松林王王氏
2 M% X) W% A% b- P" \" Z! o  O& U2 G$ i9 L9 t- }% l
郡望:太原郡
3 S$ n. J0 R9 n8 ~堂号:三槐堂2 n" y, \2 ], n. O" M5 V% x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M4 |9 Y4 q4 R4 |! ^: H+ Z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3 z. F( {! r. h  z1 F8 Q! w7 R从十九世到三十九世字辈:, q8 P7 O, V" K3 j2 k/ y
玉,
# m" W9 C  T3 e6 X  e宝士祝康年,祥志沁嘉传,
& j8 H5 r: |( B2 K1 H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4 e7 c% [  `& J. b* p3 K0 b$ j/ h( |& O# O1 ?8 M
" ]8 e' e) h2 M1 z$ H9 A

$ C% F: n  v7 O/ X6 s27、潘集草湖王王氏(俗称北家王氏)
9 ~. P% g) ~; o" a8 X. x
* u  Y* J3 G' J# H. y+ L: C郡望:太原郡
) c  [6 U; y8 n9 a. I/ K) \堂号:三槐堂
- f9 T/ k& N4 }# P9 u' p$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4 k. ^: v' ]1 k
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字辈:洪巨兆际保,
3 d: Q' F# c- G5 z克宗怀建广,祥志庆家传,
. d+ X0 k8 g4 @" t2 N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 % b5 y' b9 a4 w7 _) g: V% ?* ]
; l/ R8 Q* h+ M

) f( B) j8 B* z- n28、潘集区平圩镇王圩王氏' s' R( \. L1 n. m2 _

9 L* @2 a/ |( {8 U# Z1 S- \) ?郡望:太原郡' x1 w$ U+ R( Y5 a2 O2 S  K
堂号:三槐堂3 f! W. Z7 R$ f8 e0 I7 G8 B6 \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W+ v: g9 B" w
从十七世到二十六世字辈:
8 x( J5 @; ]- X- y0 j1 s. y庆积家声远,恩成士运昌。4 H# c( v) f8 j2 F

5 |  V! D( v6 h+ s/ L8 l" y  R! X
29、、寿县店子岗王氏% H, z5 R: b/ P2 k7 b
郡望、堂号不详。
- p: K5 U* v3 b2 @, V: K始居于山西太原,后徙豫章瓦砾坝。明洪武初,奉旨北徙至寿州南乡广岩塘,延至三代,兄弟三人,老大子方、老二子登、老三子文,分插草标,各传世系。
: b' O  f8 g1 j7 p' j- M% b! p5 O字辈为:
) y+ g$ `8 e' T# R4 g2 _- r4 B传运树多朝,光明祖德昭。
3 r' B) r; C$ X- f9 Z; T* Z人文家世庆,业立国功超。
! u1 s- Z  r- I% ?- i0 Z1 u9 w# L- N" I6 V

3 ?1 v4 D0 C: R' F30、寿县双庙集小迎河集王氏
1 B4 O( q$ O* Y- ]% _) a  L7 L) T! w! Y2 ]" O9 s; D6 b
郡望:太原郡
4 _) @3 A: Q- U/ c! J- i: J堂号:三槐堂
) O1 c$ I: }* O- v
2 O. r1 e6 K: W* E5 w, h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n  I4 d3 Q/ [0 ?. ^/ @1 }) {

! {  ~) G5 M1 M& ?% u& P据小迎河集王家自叙:本族出自山西太子晋世系,后移居至山东,又从山东老鸹巷移居到江苏。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始祖圣公(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即1360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巳时)、保公(生于明洪武二年(己酉,即1369年)农历四月初六)兄弟俩由金陵板桥卫被发派到凤阳府寿州南乡(即现在的寿县双庙集一带),弟兄俩先后在小迎河集和邢家铺插标为记,筑其垣墉,安居乐业,家道日盛,人口日繁,至今已经六百多年,繁衍了二十五世。
5 n7 e+ g) ^* m4 F7 {( ~  ]; U# |: P! F1 \  q
1954年时重修家谱;2007年6月至2008年续修家谱。  M1 E- a+ }% P' K
1892年续修家谱时,确立从十九世开始的字辈是:
6 m+ w6 r3 }: x锦邦延世泽 ,廷美继之声 。
8 m6 q+ t% ^6 A树立培其本, 心源浚向明。
! F3 l8 [5 a& R5 m2 q) H0 H) M; e

/ B- S/ N4 H; u& E31、寿县窑口王氏9 U$ B6 a1 q1 h+ ]; o+ m# z6 N

4 @8 B( d8 G& J4 O: J/ F& |郡望、堂号不详。
+ a( l  j$ Y5 r7 l8 l! |自云祖上自山东老鸹巷迁徙而来。
2 j$ ^0 `/ [$ h5 I7 O字辈:
6 v6 K, T/ z% z: y) v3 G怀仁家道圣,崇祖世传多。
/ O0 n7 z& a$ y  `1 b6 i- X
; N* o+ u1 {" ?/ ?6 G7 t) \( Z: K: w# U# ^' C* w

- [6 Y, Y- A' W) r) ?( n, _3 V32、寿县王氏
4 |8 \' r. J7 \/ R" S" }
: C5 h* g4 C# [7 c. D7 d/ f+ x' X! n: u自述祖上由江西迁往湖北英山,明初玉四公由湖北英山迁至寿县。
  `: P& K7 V2 [! @& l郡望、堂号不详。+ J0 J% e0 |) |& i
字辈为:
0 m$ y+ Y; I9 `+ H! {玉大真玺和,鼎桃化用之。世朝有明良。
/ m/ n1 h% c' x4 \4 u后续字辈为:
8 Y2 g" a" L! S+ ?9 F国多盛治。
0 U5 f' W  ^3 o4 j1 v文教兴学,善政经邦。
( f7 z7 n" m: E崇德敦仁,修道守义。
' j  A7 w4 w/ E" c2 ^家传训典,士建勋猷。 , t7 t3 N, C7 e4 ]

$ c7 {5 l& O. |+ G2 c4 x
0 y2 r5 ]  C, s. m& t3 b- h# W33、寿县炎刘镇磨子湾罗汉寺王氏:- G% R9 s7 E+ M, q7 z5 v, I4 n% \; E
郡望:太原郡
9 C# ^4 F6 V8 |' L' W堂号:三槐堂
, h- {4 b* l8 W据传,祖上是从山东枣林冈迁到江西“佤家坝”的,明初调位到安徽凤阳修凤陵,住凤阳南楼子岗(现武店),后又分支迁到寿县南磨子湾河西老圩子,插标为界,落宅发迹,距今已六百余年。
6 Q5 s" D' L9 [' P( u0 B7 S9 D' G6 R
由于当时在明清时有个有名的码头叫“磨子湾”, 住地旁边有个“罗汉寺”,故称为“磨子湾罗汉寺王氏”。曾于乾隆年间建宗祠,不幸咸丰年间被捻军毁坏。. P" }0 @2 d9 s
字派为;( ?7 Z/ R; N' e7 w  ^4 V$ [% H
华祚思登庆,中方克振邦,
9 \( H4 y2 F; Y/ o4 x修和开瑞运,恩厚广安祥,
. \4 z2 ^* R* M$ B( b, J以善昭荣泽,为仁自裕光。
: B; `# C3 i  Y1 I4 L8 [" d- V% W9 D. H4 a: o8 x/ y
. ~2 W  n+ k4 ^3 [5 ?7 }
34.、毛集实验区焦岗乡王郢村王氏
8 W& K" ^: C- [# ~/ m& H) y* r5 K郡望、堂号不详。
( V# e1 F1 z5 f' l! b4 M6 w辈份是:7 `& z2 o9 X8 l& J2 S0 G
新家传,多方义枝圆。
, B& W5 Z; K- G* I) ?: ?7 I
/ o% s- L2 Y2 u3 c0 f2 ]  |7 m* d9 n4 L8 {5 m
3 5.、毛集实验区花家湖龚郢孜王氏
! j" R2 y% f9 M: o郡望、堂号不详。+ j, u! x7 q& ?' _! |
字辈:
* G0 P) F3 K2 W6 Q! U长廷献瑞多友庆。
7 k/ o4 I" D. T* U* t0 R$ p$ G7 o. O( S新续字辈不详。
4 z0 M  _0 {6 q& P6 l0 J' Y6 S% \. F

$ E0 A/ w. h: Q; I   四、王氏名人
: u$ j( Y& k  l  s0 d% t, @( x; K2 W# E+ y( C' m4 N
  ' ~9 t% ~9 _5 r. s( N, Z0 I2 x
   王庆云字龙亭,寿州东乡(今水湖乡王圩村)人,家世务农。王少时,到离家十余里的马厂集读私塾,挑灯攻读,深夜不辍; 20 岁赴寿州应试,中秀才。甲午战争后,一系列事变,暴露了清王朝的腐败,王此时受聘于炉桥储才学堂,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思想渐趋革命。在寿州城内结识从日本归国的同盟会员张汇滔、孙毓筠及张纶、袁家声等人,道同志合,遂加入信义会(即同盟会),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 年)春,信义会被迫停止活动。这时,清廷为大势所趋,下诏预备立宪。王等又利用合法形式,成立“农会”,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宣统元年(公元 1909 年),省成立咨议局,寿州革命党人,公推王为议员,出席省咨议局会议。到安庆,会见巡抚朱家宝,指陈时势,剖析利害,侃侃而谈,引起朱重视。王遂趁机向朱进言:“淮河两岸,匪势日炽,人心浮动。宜组织团防局,剿抚互用,以资镇慑”。朱觉此意颇有见地,当即委王为局长,拨给毛瑟步枪七百支。团防局设在寿州东乡马厂、曹庵一带,王自担任局长后,革命更具信心,经常冒雨摸黑,奔走于寿州、凤台、怀远、凤阳、fun88等地,组织青壮年 11 名编为一班,三班为一队,三队为一大队,团防局除局长外,由杨穗九负责军事,李诱然负责内务,王占一、程华亭、水百川、邹龙亭、费子良、沈希涵、景子尚、朱保贞等分别担任大小队官。辛亥革命爆发后,寿州及邻近各县革命党人到团防局开会,决定以团防局武装为骨干,在寿州首先发难,然后各县举义。 11 月 4 日晚,王率领全部团练和农会会员,臂缠白布为标记,进抵寿州城下。城内清兵慑于革命声威,未敢抵抗;州官和总兵交出印信投降。次日,革命军兵不血刃,宣告寿州光复,走在全省之先。寿州光复后,成立淮上军总司令部,王被公推为总司令。全省光复后,淮上军被编为柏文蔚的革命第一军第四师,王被任命为第二师师长,以不娴军事,终未到职。民国成立后,军阀倪嗣冲大肆杀害革命党人,王被迫长期寓居上海。民国 6 年冬,王接受柏文蔚密令,与袁家声等,再组淮上军讨倪,并与柏文蔚等 34 人联名发出讨倪通电,一时淮河两岸纷纷响应,声势浩大,但因没有统一指挥,淮上讨倪军终为昙花一现。王从此息隐林泉,于民国 25 年病逝于淮南新居——九龙岗汪庄 。8 q- V+ _. ^0 k, e4 B
! C9 m) w* y5 X0 @, C9 q$ f; |, i
- p7 a9 e& e, y  t6 @9 M9 I! ~3 R
  王积惇,王庆云之子,曾任淮南矿工医院院长、淮南市副市长。9 k7 }' |2 \: W% p/ O5 \
- x# Y, k( y0 m+ s
  王珉,王庆云之孙,王积惇之子,中共辽宁省委书记。1950年3月出生,安徽淮南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5#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2 14:25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2 14:204 `3 x7 T& R; E8 I, ~
8、淮南王郢王氏# f7 T: X+ x2 R- j- g
王郢王氏与蔡城塘王家祠堂、三和王家圩王氏等同宗。! m5 e. q- o0 O/ D+ F* b
郡望:太原郡

( b! W6 }$ z7 d: i$ q9 X7 r. O4 `" U$ C
  曾下乡插队,当过工人、大学老师,后任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院秘书长、副院长。1994年7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岗位转到地方工作,担任江苏省省长助理,1996年12月任江苏省副省长,2002年5月任苏州市委书记,同年8月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2004年10月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同年10月30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任命王珉为吉林省副省长、代省长。2005年1月29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选举王珉为吉林省省长。2006年12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同年12月8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接受王珉辞去吉林省省长职务的请求。2007年5月18日,在中共吉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2008年1月13日在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王珉任辽宁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吉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同年12月1日,吉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接受王珉辞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的请求。  A0 L$ n/ r8 J9 G& B

. p9 G+ N2 N4 b* m! }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4 F! r+ }8 @- R# k# Q

+ v) a, k( c. } 王道舟(1903—1934年)名世济,寿县保义乡张罗城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安庆中学毕业后先后在众兴、迎河、堰口、保义等地,以教书为名进行中共地下活动。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中共保义支部。1933年7月,率领农民,组织游击队,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抗丁和扒粮等斗争。1934年夏,领导的游击队与瓦东地区曹广海领导的游击队合并编为游击大队。8月,被国民党寿县政府逮捕入狱。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7 b! q$ V! l; r. q* N
6 a" s8 A$ z2 z9 |/ \% {6 m
6、杨姓
6 _6 C8 h' M* n/ Y5 I0 R/ b" L
; {0 y) O* D0 S5 v5 p 寿州芍陂支(安丰塘畔)从十一世起字辈为:路、十二世义、十三世怀、十四世广、十五世子、十六道。' o( v7 j6 H/ A% M

0 N- A7 D5 X6 {, `9 V( f 杨姓寿州芍陂支(安丰塘畔)从十一世起字辈为:路、十二世义、十三世怀、十四世广、十五世子、十六世文、十七世暂无字辈。本支现拟续以下字辈:十六世起:文武定安邦。忠孝承先泽,礼善多积德。丰功光辉映,清白传远方。荣华永富贵,仁信会福康。勤俭守家业,国振万世昌。本支与淮南赖山村同为老八门支系,老八门中又分出五小支系,本支为小五门支系。
1 D$ D  O* Q# j3 x% z
1 ?  \8 ]8 a" l: y 寿县县志内记录的名人杨岐珍为淮南赖山村小四门。小四门支系的字辈为:十世大、十一世守、十二世珍、十三世铭、十四世祖、十五世永、十六世维、十七世修、十八世会、十九世业。 以上二支为回族。
* W9 \' p2 }* t1 }. P0 Z' H/ X6 T- s. {6 j0 e& h9 T
字辈排行:近代杨氏百字谱:
! ]5 P# `2 _* B0 b. `. b3 x+ N. m% ]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 l: R$ s3 C  _3 a; c3 H% y" P# t) ^5 D& X1 D6 e. ?1 c3 E% j% Z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5 |' x7 k' n+ e7 r! L' p. n# I# V+ Z

- ^0 |4 z5 y7 j- _% A+ x 安徽杨公、淮南支杨氏字辈:十二世起为:秉、成、殿(春)、永、维、修、会、叶、显、裕、仲5 l& ]! V; V, y7 P
、徇、昌、明、先、泽。
  ^% p) b( Y. l/ O0 n2 c" \
& t# D* }: M/ @, ]+ W 芍陂一支为:(寿县安丰塘下)十一世起为:路、义、怀、广、子、文、武定安邦。忠孝承先泽,礼善多积德。丰功光辉映,清白传远方。荣华永富贵,仁信会福康。勤俭守家。
1 p+ Y8 \/ A* w/ l" a6 t2 C
/ _3 u. q/ R0 M 安徽水家湖人士:世居本地,坝上杨氏;字派排行:传家维吉庆世业本书田顺德承( C+ s, s& i& ]4 a/ d3 i

9 {5 x  E3 x8 _$ o2 D 安徽水家湖一支杨氏,世居本地,坝上字派排行:传家维吉庆世业本书田顺德承祯佑培才继祖贤。0 C0 g0 j5 Y: X' x2 C
4 I1 d, E! j" N. p2 G! t5 X
安徽淮南杨氏字辈: 本氏位于史院乡南3公里,史院乡尹祠村杨家祠堂庄西150米尹氏宗祠小学院内北侧。合淮公路可达。尹氏宗祠由尹氏宗族集资兴建,属祭祖祠堂,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为砖木结构,另存道光三年石碑三座。该祠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分前、中、后三殿。东西走向,五开间,正南向,前殿中为阁楼,上层朝北为戏台,门上方置“尹氏宗祠”匾额。中后两殿为重梁起架,砖砌封火山,两侧有走廊相通。全祠雕工细腻,施金绘彩。部分雕刻图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 a' n: U; S! k$ W2 ^8 X  E7 C/ ]7 m) H8 ^0 P- z
说到宗室墓地,又不得不说到墓地由来,这里有个传说,我是知道的,所以拿来说明。相传,也就是因为元末明初的战乱,中原大部分地区生灵涂炭,土地荒芜。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洪武皇帝,就从人口损失少的地方组织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当时著名的移民中转站有3个:一个是***县的大槐树,一个是山东老鸹巷,一个就是江西的瓦屑坝。各地移民追记自己来源的时候,一般也以上面3个地方表示。迁徙那会子,据说原先我部宗室墓地并非是现在这里,而是其他地方,这里原是尹氏老表杨氏的宗室墓地,因为杨氏得了批复的这片墓地之后,非但没能兴旺,反倒衰败了许多,杨氏宗亲就请当时的风水先生看了,因这里地势特殊,三面环水,一面靠滩,面朝淝水(瓦埠湖),邀望寿春,说这里是“卧虎滩”,原倒也是英才出落之地,只是根据迷信的说法,“虎吃羊(杨)”,杨姓以此为属地,自然兴盛不得的了。杨氏宗亲又请风水先生择地看之,末了说是我部原墓地乃是“青龙潭”,实为“飞龙在天”大吉之地,因着尹氏与杨氏世代亲戚,那世又是老表关系,两家宗亲商议,最后以杨氏的“卧虎滩”换我部之“青龙潭”,逐报朝廷,帝批之,其后两姓在本地始成大户。是故今尹氏宗室墓地为“卧虎滩”,尹氏宗祠所建之地名“杨祠堂庄”,盖互换属地之故也。
1 ~) J' S# R9 {" c
* B; P* [5 g4 A 7、长丰县朱巷高家:思明尔礼恒,乾坤金玉书。
, H' P1 c) u7 z3 A1 s0 R* g+ r
8 ?; j7 X  d/ c8 v& z1 g- ?8、岗集镇聂小圩   :士耳绍先志,传家义理长。(相传由江西迁入)
. O& p! T; A5 d
& a' _1 t7 U+ Z( N  ]2 U9、罗塘黄岗村 黄姓辈分 福、本、自、现和凤阳县临淮镇一带。人口已经有数万之众了。曹姓长丰的辈份是:家、在、正、光、祖,忠、良、长、兴、邦( d) J, b: W8 }. b" a! M6 a
: U) Y4 x6 i. G6 t( k  T
10、长丰县徐庙乡代庙村的大小许户的许姓家谱:言仲天守成,世文继庭家,登在鸿长庆,光辉自有华
" x' a' A/ D6 b9 b, S# s/ w
. r' z6 o- S. d7 ^# x+ a/ C 11、长丰陶家谱  始祖: 陶涛    长丰牌碑郑庄陶存政家家谱      始祖: 陶仁育9 p1 P/ u5 k5 X! `7 e# |# Z
, n. g; @4 X& @+ @
12、蚌埠司马庄胡氏,自裕隆公开基以来,已历时500年,传世21世,人口30000众。今分居在蚌埠、怀远、凤阳、fun88、长丰等地,虽支分派别,实为一本,都是裕隆公一人之后裔也。巧合# b) |2 p! D" j$ r. r  W; I( x& d

5 a2 R7 M# n9 Q/ C  j0 V  K 13、魏姓辈分  : 幼晓爱章翰群' @! Z- q3 [! G# S. p* [

, Z. {4 f  u( j( G8 H2 \& `14、安徽颍上和长丰县甄氏辈分:惠仁良大\守善自昌\礼隆学士\德(怀)宜(换)远长\茂盛福寿\文焕典章\功多骏业\瑞映华堂\恩厚培祖\开泰三阳\天行正健\君相奋强\地宁宽容\万物依方\贵和时利\江山兴旺。
9 d8 X1 ]/ @; h2 Y% P$ q' U* C: J4 u/ K7 G

: I0 ^! k: v% Z6 z) U8 L1 l 15、安徽甄氏始祖甄惠公于明代自山东迁徙至此(寿州府——今安徽寿县),惠公是鲁系第114世,皖系第一世。我是鲁系第127世,皖系第14世,‘宜’字辈。我们这儿已到136世了,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该区甄氏后裔达三万余人。其中我们颍上县黄坝乡甄家岗及周边就有近万人。辈份在‘德……典’之间。: h& l2 @% }: U6 H  Z

7 ], x2 }! k  e/ E# B" B9 h8 |
8 n0 ?1 }4 `2 n8 E0 A# Z% y8 Q 16、魏姓
6 A  y  Y& b3 ^; n9 r0 R. ^
2 [! Y1 A+ e$ D/ s始祖魏升明代自凤阳迁怀远,二世祖携三世祖、四世祖迁寿州东南长丰乡魏家坝,长丰乡东魏家岗,左店乡魏小庙,炉南天桥魏。, M4 l  e" R4 P2 Z/ O% W3 F

& v4 \! x3 ?. H1 ` 17、龚姓
; m, i. J  P# F% P1 N/ G- @( a# k' W- v : {, R0 w6 K& U2 u& o5 H
  龚姓辈分:黎赋繁颂    兰桂杰俊茂 立绪万年悦. E4 l5 M9 i/ u

& \4 K5 m, k% b  v$ N, q龚氏先祖,原籍江西临川,于明代中期迁至庐州(今合肥)。先世始末家庐州者,自六世息轩公已不能详,是故谱以俊公(字一山,明代嘉靖年間封赠承直郎)为一世祖紀實也。上至一世祖俊公,下及十九世孫(北份支廷硕公世系,自一世已達十九世),凡五百余年之族史。二世蜀樵公(名天麒)有二子,长子小樵公(名銓),次子龍潭公(名釴)。自三世分爲南北两支,小樵公之系为南份支,龍潭公之系爲北份支。南份支其后八世應琭公一支,遷居沙井塘者,别为沙井塘支(沙井塘位於长丰县吴山镇东北约二十里陶楼鄉境内)。凡属俊公后裔,無論宗支爲何,均统归于 “合肥龚氏”。另有四世洛公一支,迁居花家岗者,别花家岗支。因此支之一世先公不詳,故“合肥龚氏宗谱”,将此支支譜编列附后,以旁求支庶,免致遗漏也。
, B. d. ]" q* I' Z3 j6 X; x! ]" l' a5 p  }: [6 ]( S/ z9 B. X5 L/ d
  18、双墩镇邓大郢,这一支是明清时代从江西迁徙过来的 我的辈分是宗字辈 父亲是绍字辈 祖父是先字辈 。8 @. G/ S* z& ]( h4 Z0 u

; j  _4 u' y/ j" G% R* s+ @7 r/ r  19、 朱姓/ f3 _0 N1 `& U7 @) B

0 B  A' q' P/ i5 }' i( T  朱玉俊先生1964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系,分配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即原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作。2000年12月退休后返聘至今。于2010年首日开始,用两年多时间了解朴实、勤劳的其同宗族人情况,经多次反复修改,完成了《朱氏族志—安徽合肥长丰县朱姓》(以下简称《族志》)簒编。《族志》中簒编了九位“德”字辈族人从1918年至2011年的血缘关系。随后又进一步收集研究相关信息,对已被毁的《白鹿堂 东分大房二房三房支谱》(1918年簒修,以下简称“支谱”)进行了抡救性复原,簒修了“民国八年《白鹿堂 东分大房二房三房支谱》抡救性复原谱”(以下简称《复原谱》)。1 ?0 Q; `* `1 |5 w

* W" }% g) z+ C9 b: X/ d  s! _《复原谱》对《支谱》中的族人进行了梳理,捋顺了从1583年到1918年之间,由居住在合肥肥东高塘集的三位始迁祖一世开始所繁衍的三十二位第十世族人的血缘关系。在这些族人中,除三房后裔仍居住合肥肥东高塘集之外,大房和二房后裔中的上述九位“德”字辈族人,迁居合肥以北三、二十公里的吴店和朱糟坊村(又称刘塘横头村,现属长丰县)。其他二十三位第十世族人则不知去向,可能在肥西、肥东、长丰、寿县、淮北、马鞍山、芜湖、铜陵、无为、全椒等地。所编之谱,现已完成了九位“德”字辈族人从1918年至2011年的《族志》簒编。并抡救性地簒修复原了已被毁失传的1918年所修的《白鹿堂 东分大房二房三房支谱》主要内容。本宗族人可以通过该《复原谱》查清四百三十年以来自己的血缘关系,并由此可以向更前探索延伸。但是,上述完成的簒编族谱,只是本宗族三十二位“德”字辈族人中的九位,还有二十三位“德”字辈族人的后人不知在何处?失传的老谱虽然大体复原,但还不能通过直接明确的血缘关系,确定四百三十年之前更早的先辈。恳切期望有识之士能够为此贡献心血和力量,多方寻找并提供线索,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一支族人的血缘信息。1 z; ~; z- }# Y+ s5 T2 ?

0 Z0 c; V7 p) G, I9 }9 C) z+ w3 W; E2 t. M3 e7 w3 n; Y. S+ ^
  K) d9 b* |: _" i4 B
, `2 |: s3 i' S+ m6 V; O% {
8 K' h: u( v) ^# D

! `9 J. e8 G1 M+ v  F8 ^
. G9 |$ T1 C* m" Z" r* T# A2 }  E7 s8 n
/ Y; t3 K5 M! J7 |( ~1 [' R
) M( r2 W0 `7 x# R  Q2 C
8 c/ L# p, ^3 C* a0 _: e* N

- _$ k1 ?" }* I; q4 ^6 [" M3 ]' Q. `( Q( [3 j; p& b* Z( }' G1 k
' w3 l* m1 w& V% s% Z

+ v$ \+ J7 p) H2 s2 x" Y, F6 S4 p; _' N$ T! ?+ H* j/ K" o" \. T
: Q2 y- Y+ k% x5 l, L! K
4 b! @2 e: q" p  c" B- m# D1 F& z# l* G

% b* o& s9 R$ W- M0 W6 L' {  y* Q2 |" d5 s6 j8 d% W2 n* X
6#
宁静致远 发表于 2015-6-2 15:52
了解,顶贴!
7#
曲阳一狼 发表于 2015-6-2 17:45
{:4_136:}{:4_136:}{:4_136:}{:4_136:}{:4_136:}{:4_136:}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5-6-3 06:36
8#
银杏 发表于 2015-6-2 19:10
{:4_136:}{:4_136:}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5-6-3 06:35
9#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3 06:35
宁静致远 发表于 2015-6-2 15:52" G- S7 v. _: A" \
了解,顶贴!
5 Q! K" Q/ |2 w* C( I
因长丰部分地区从寿县划来,总有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渊源、联系,故很多言及寿县部分,fun88与长丰也有分割不开的情怀、渊源。
10#
和谐寿州 发表于 2015-6-3 07:33
长丰朱巷柘塘刘氏辈分:多福增康宁,百茂尚士文;大秉步春怀,开国贤才盛。
8 e. S: t1 M7 F# _积善有余庆,存良祥瑞生;忠厚延年久,仁道继宏勋。
, X  B7 o. k. ?
7 f, j3 G* Z  a5 o长丰砍头刘辈分:家传仁义道德久,世扬礼宜忠厚常。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美fun88 - 爱生活,爱这里。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Licensed( |)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